东京的夜景,一到湾岸エリア(沿东京湾填海造地后开发出来的一大片新区)就格外耀眼。几十层的塔楼一幢接着一幢十大炒股配资平台,灯火亮起来的时候,好像在海面上映出一座未来都市。
可是要是问老东京人,他们会摇摇头,说丰洲、东云、月岛这些地方,在他们记忆里就是造船厂、仓库,阴暗冷清,哪是什么理想住所。
真正的转折,是八十年代末。当时造船厂搬走,填海造地开始盖公寓。再加上地铁和百合海鸥线接入,湾岸摇身一变成了“新东京”的象征。
于是年轻的双职工家庭、大公司白领、医生律师律师们一拥而上,背着贷款住进来。那会儿房价还算合理,楼下就有托儿所幼儿园,高层还能看到东京湾夜景,一下子就成了时髦的选择。久而久之,他们有了个绰号——“湾岸塔楼族”。
这群人身上有一种典型的中产气质:强烈的上升欲望,很在意房子带来的身份标签。日本媒体甚至写出了“摩天大楼文学”,专门讽刺楼里上层住户看不起下层住户,楼层成了“隐形鄙视链”。听起来荒唐,其实是真实存在的日常。只不过,这些人多半靠贷款过日子,说到底,离真正的富裕层还差一截。
而讽刺的地方就在这里。就在塔楼族还在为楼层高低争论不休的时候,一群更上层的群体已经悄悄现身。他们不需要攀比,不需要贷款,默默一出手就是东京市中心一坪七百万日元的超高价公寓。买下来的,也不是日本本土的老钱世家,而是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富裕家庭!
为什么偏偏是中国人?答案依然很简单:为了下一代。对很多中国父母来说,孩子考东大比北大难度更低。
一方面,东大的入学难度在他们眼里稍低一些,另一方面,日本的教育制度相对稳定,从小学到高中,名校资源几乎都集中在东京。让孩子在这里长大,说一口地道的日语,既能考东大,又能顺势申请欧美名校。这条教育路线,成了他们投资豪宅的真正动机。
这股趋势,其实和日本的人口状况也紧密相关。根据总务省的数据,日本人口已经连续十五年下降,仅2024年就减少了53万。而在留外国人却大幅增长,一年就增加了将近33万。光东京,新增人口几乎全靠外国人撑着。你走在地铁里,能听到越来越多的中文、韩语,还有带口音的日语。
这些新移民可不是低收入打工族,而是IT、金融领域的高端人才,年收入轻轻松松就是几千万日元起跳。不少人已经在日本结婚生子,于是对住宅的需求自然落在高端公寓上。尤其是中国家庭,为了规避国内房地产的不确定性,更愿意把钱放在东京。既能保值,又能顺便解决教育问题。何况在他们看来,孩子能顺利进东大,比房子本身更重要……
于是,东京出现了这样一个微妙的画面:一边是湾岸塔楼族,拼命贷款买房,在楼里争论谁的景色更好;另一边是中国富裕家庭,直接买下市中心最贵的豪宅,把这里当作子女教育的“东大学区房”。
从某种意义上,这和几百年前的日本历史还挺像。江户时代的大商人,为了延续家业,会不惜过继养子、招赘婿,把外人纳入家族。今天,东京的豪宅也成了另一种“联姻工具”,只是主角换成了跨国的财富和下一代的教育。
走在东京街头,你可能会遇见这样的场景:小孩放学回家,用日语对父母喊“ただいま”;而父母则用中文讨论补习班和升学。表面看,他们和普通日本家庭没什么差别,但目标却始终清晰——东大的录取通知书,甚至更远的哈佛、耶鲁。
东京的夜景依旧美得耀眼,摩天塔楼中一盏盏灯光亮起,那不只是钢筋水泥的灯火通明,更是无声的叙述——述说着财富与理想的距离,文化与命运的交错。有人将其当作炫耀的资本,有人视为资产的避风港,还有人,只为孩子的人生多铺一条光明大道。灯光千盏,各有归处,每一束微光背后,都藏着一段截然不同的故事。
推荐AI学日语APP:日语闪卡汪 为考东大助力
泽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